【专题】融合、升级、进步 创刊25周年总结与回顾(音频放大器篇)(下)

影音中国 2023-02-17 16:51:00

前情回顾

25周年纪念2_画板 1 2.png

14.jpg

家庭影院放大器随影音片源的音/视频升级一一对应

相比起来,家庭影院放大器在这25年里面是变化最大的一种产品,它的主要的职责是对环绕声编码格式进行解码,再由多路DAC做D/A转换后,最后交由多路功放驱动每个声道的音箱。此外,还会包含了唱头放大线路、FM/AM接收,视频输入/输出等多个功能,而家庭影院放大器的升级是完全跟随影音片源的音/视频升级而一一对应的。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DVD年代,家庭影院放大器与播放机之间是主要以同轴,或光线这两种数字音频界面来传输Dolby Digital AC-3、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DTS、DTS-ES等环绕声编码格式的多声道数字音频,声道输出有5.1声道和7.1声道两种。视频无非就是混合视频端口、S-Video,以及分量视频接口这三种。我还记得当时有个专门做视频处理器的品牌叫Faroudja Labs推出的视频倍线器,可以将480i/p倍线到720p或1080i输出,售价非常昂贵,但后来随着1080p全高清视频的出现,Faroudja Labs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5.jpg

2002年HDMI接口出现,由日立、松下、飞利浦、矽映、索尼、汤姆逊和东芝联合开发,为新一代高清影音传输作部署。HDMI的开发目的是通过一根线就可以同时传输音频和视频,之后经过多次升级并逐步成为家用影音领域的主流传输接口。HDMI当年的竞争对手是DVI,后来相继出现HDBase-T和DisplayPort,但也没有影响到HDMI的地位。在我的记忆当中,Onkyo高端品牌Integra Research在2004年推出的RDC-7.1是最早的,能配置HDMI输入和输出接口的机型之一。它的HDMI这部分以可选配件形式出现,采用1.0版本。但并不支持多声道音频传输,仅支持视频传输。环绕声编码格式的多声道数字音频还是通过IEEE1394、AES/EBU、光纤、同轴等界面来传送。2005年Marantz推出的旗舰机型SR9600直接配置了HDMI 1.1版本接口,能同时传输视频和音频。

在蓝光碟和HD DVD(已退市)正式发售之后,视频部分是1080p,环绕声格式采用Dolby True-HD和DTS-HD Master Audio两种压缩率更低的无损编码格式,家庭影院放大器也随之升级。电影《阿凡达》上映之后又掀起了3D影像热潮,不久后家庭影院放大器的视频部分又开始支持3D影像格式传输。后来Dolby Atmos、DTS:X、Auro-3D这些三维沉浸式环绕音效相继出现,家庭影院放大器的环绕声解码部分又开始升级,这时候16声道、甚至32声道的环绕声处理器开始出现。之后是4K UHD、8K两种超高清视频推出,家庭影院放大器的视频部分又再次跟随升级。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以日本品牌产品的升级速度是最快的,尽管目前8K节目源在家用领域并不流行,但支持8K的家庭影院放大器就已经在市场上开卖了。相比之下,欧美品牌机型的更新速度很慢,很难跟日本品牌竞争,所以欧美品牌往往会差异化竞争,走高端路线,例如,Trinnov Audio、Storm Audio、Lyngdorf Audio、McIntosh的家庭影院放大器都卖得非常昂贵。

16.jpg

Dirac Live大行其道,有一统天下之势

家庭影院放大器除了在视频格式、环绕声解码方面不断升级外,内置自动声场校正程序在近年来都有很大变化。尤其是Dirac Live在近年来开始大行其道,Onkyo家庭娱乐业务被收购后的新品开始加入Dirac Live,Marantz和DENON的新品也支持Dirac Live Ready,可以通过付费升级来使用Dirac Live。另外,Pioneer、Storm Audio、Rotel、THETA Digital、Primare、NAD、DataSat、Aracam、AudioControl、McIntosh等等这些大家熟悉的品牌都在使用Dirac Live,而Trinnov Audio、Yamaha、Lyngdorf Audio、Anthem这四个品牌仍然使用自己的自动声场校正程序。

Dirac Live在使用上需要在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上安装Dirac Live软件,然后再结合测试麦克风来完成操作。Dirac Live可以修正频率响应以及瞬态响应来改善声音效果,而最新版本的Dirac Live更支持针对低音播放做优化的Dirac Live Bass Control功能。Dirac Live之所以大行其道的原因是Dirac Live是一个B2B声音优化解决方案,厂家只要向Dirac Research公司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使用Dirac Live了。

17.jpg

尽管这些优化校正程序在宣传上描述得非常美好,但事实上能起到的改善效果却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完全地依赖它们就能得到好效果。从严格的角度,一个性能良好的声学处理才是前提,优化校正程序更多是一种辅助手段。

18.jpg

D类功放在发烧友圈子难以被接受

事实上它的进步很大,是当今主流

D类功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很早就应用在家用影音器材里面。真正开始广为人知的D类功放,我想应该是ICE Power,它是Karsten Nielsen和B&O公司合作开发的D类功放模块,优点是体积小,效率高。ICE Power功放的首次应用是B&O的 Beolab 1有源扬声器。后来更以B2B模式面向音响公司出售或定制ICEPower功放模块。ICEPower在高级音响当中的应用莫过于美国Jeff Rowland(乐林),这公司就使用ICEPower功放模块开发了一系列的功放,只是这些产品的市场反映一般,总体评价没有他传统的AB类晶体管功放高。还有Pioneer也跟ICEPower公司合作,将ICEPower应用到自家的家庭影院放大器里面。例如,我曾经用过的SC-LX90、SC-LX81,它们的功放部分就是使用ICEPower公司定制的多声道放大线路,目的是为了减小功放电路在机箱里面的占用空间。

19.jpg

除了ICEPower,还有丹麦Pascal Audio,荷兰Hypex公司也在家用音响领域推广它们的D类功放模块,两者都是ICEPower的竞争对手。其中,Hypex公司的D类功放模块(包括UcD系列、N-Core系列)应该是当前家用影音领域中应用得最广泛的D类功放。后来,Hypex公司的主设计师Bruno Putzeys联合Perter Lyngdorf,还有几位工程师一起创立了Purifi Audio,先后开发了1ET400A和1ET7040SA两款D类功放模块。它具备超低失真的性能(包括超低的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是目前能买到的,且性能最好D类功放模块。可以说,从ICEPower到Purifi Audio,D类功放在这20多年里面的性能一直在进步。

尽管D类功放的性能一直在进步,但D类功放在小众的Hi-Fi发烧友圈子里依旧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大多数的发烧友更愿意选择传统的,体积庞大的晶体管功放,或者古老,发热量巨大,效率很低的电子管功放。但不得不说的是,D类功放却是当今功放的主流,尤其是消费类音响产品,D类功放体积小,高效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例如,有源一体化音箱、低音炮功放、Soundbar、多声道功率放大器,还有一些小型的Hi-Fi放大器,它们内部的功放电路很多都使用了D类功放。

20.jpg

结语

简单地总结,放大器在这25年里面可以用“融合、升级、进步”来形容。“融合”主要是为了迎合用户需求,让放大器能对应不同的前端设备,也能简化整个音响系统的架构。“升级”是因应节目源头的视频和声音规格而作出相应的改变,一步一步地给予用户更好的影音体验。“进步”是不断地优化电路设计,提高放大器的整体性能指标。不管是“融合”,“升级”,还是“进步”,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人类不断往更好方向的追求欲望,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改变的过程。而不变的是在受众层面方面,不管是功能纯粹的,多功能的,拥有能支持最新影音格式的,拥有强劲性能指标的,还有古老的都能在影音市场里面共存,它们都有各自各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受众面,用户只会根据自己的所需去选择相应的产品,因此存在总有它的合理性。

连载完

编辑:Frankie

为你推荐

全部评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