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数字娱乐时代,无论是享受震撼大片,还是投身于身临其境的游戏世界,多声道环绕声音效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体验。这不仅仅是因为绝大多数现代电影作品和电子游戏在制作之初便已深度集成环绕声音效,希望在通过声音描绘出丰富的三维空间感,更在于随着音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Dolby Atmos和DTS:X为代表的沉浸式音效,将传统5.1或7.1声道的听觉维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Soundbar与环绕声音箱系统成为我们体验多声道环绕声音效的主要工具。
这些革新性的沉浸式音效技术,突破了传统平面环绕声的限制,引入了“高度”维度,使得声音对象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移动和定位。这意味着,电影中直升机从头顶掠过的轰鸣、雨滴从四面八方落下的沙沙声、或是游戏中敌人从楼上脚步声的逼近,不再仅仅是左右前后平面的声效,而是能够真实地在听者上方、斜上方甚至精准地从某个角落传来,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声音的空间感、包围感与临场感。这种声场的立体化构建,让观众或玩家能够更深层次地“进入”到虚拟世界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在这样一个多声道沉浸音效已成为主流标配的时间节点,如果我们的家庭娱乐系统,无论是客厅中作为核心的电视、卧室里个人独享的显示器,还是独立视听室里追求极致体验的投影机,依然仅仅依赖于显示设备自带的内置扬声器系统,或是仅仅配备一套传统的两声道立体声系统,那无疑是对现代影音内容巨大潜力的浪费。这就好比拥有了一辆高性能跑车,却只在乡间小道上低速行驶,未能充分发挥其卓越性能。为了真正解锁电影和游戏所蕴含的全部感官魅力,构建一套能够还原多声道甚至沉浸式音效的音响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当决定踏入多声道环绕音响系统构建的大门时,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选择题便会摆在面前:究竟是选择Soundbar(回音壁),还是传统的多声道环绕声音箱系统?这并非一个能够简单用一句话就能断定孰优孰劣的问题,因为它们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音响系统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设计哲学、技术实现方式以及适用场景。
Soundbar以其一体化、简洁、易于安装的特性,在现代家居环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传统环绕声音箱系统则以其模块化、可定制、极致音质还原的优势,成为发烧友和追求极致体验者的首选。它们在声音表现的真实性、环绕效果的沉浸度、系统的扩展性与未来的升级潜力,以及整体的构建成本和安装复杂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您的特定应用环境和需求,是需要我们投入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权衡的。接下来的探讨,将揭示这两种系统背后的秘密,帮助大家做出明智的选择。
系统结构与安装方式的不同
Soundbar与环绕声音箱系统的差异性1
在家庭影音领域,Soundbar与传统多声道环绕声音箱系统最直观、最根本的差异,体现在它们截然不同的系统结构理念与由此衍生的安装构建方式上。这不仅是形态上的区别,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两种产品截然不同的设计哲学与目标用户群体。
以一体化为设计理念,
Soundbar安装更为简单直接
Soundbar的核心设计哲学是“一体化”与“简约化”。它将传统家庭影院中分离的多个核心部件,包括多个声道的扬声器单元、驱动这些单元的多通道功率放大器,以及负责解码和处理环绕声音频信号的处理器,巧妙地整合进一个独立的条形箱体之中。这种高度集成的设计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第一大优势:体积小巧,空间友好。对于小客厅、书房或卧室等空间有限环境下的用户而言,Soundbar能在不牺牲过多生活空间的前提下,显著提升音质的理想选择。它的安装部署极为简便,通常只需将其水平放置在电视柜上,位于显示设备正下方即可,与现代家居设计中的极简主义美学不谋而合。
这种便捷性同样延伸到了布线层面。传统音响系统复杂的线材连接,在Soundbar上被简化到了极致。当前,主流的连接方式是通过电视的HDMI eARC(增强型音频回传通道)接口。这一技术的普及是Soundbar体验的革命性飞跃,它拥有足够的带宽来传输高解析度沉浸式音频格式,例如Dolby Atmos与DTS:X音效。这意味着用户仅需一根高质量的HDMI线连接电视与Soundbar,即可将蓝光播放器、游戏主机等信源设备接入电视后,由电视将最优质的多声道音频信号“回传”给Soundbar进行解码播放。因此,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套完整的Soundbar环绕声系统,仅需一根连接电视的HDMI线和一根为自身供电的电源线,真正实现了“即插即用”,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追求最佳的环绕声场,
环绕声音箱系统采用“独立分离式”系统组建
与Soundbar一体化理念相反,环绕声音箱系统坚守的是“独立分离式”系统组建,其核心是追求声音定位与声场还原的物理准确性。一套完整的沉浸式环绕声系统,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物理上完全独立的音箱所构成。这包括了负责构建水平声场的地面层音箱,包括前置主箱、中置音箱、环绕音箱、后环绕音箱等,以及负责营造垂直维度声音体验的高度层音箱,可以是向上发声的反射式音箱,或直接安装在天花板的顶置音箱,此外还有专门负责低频效果(LFE)的独立低音炮。这种分离式结构决定了其安装的复杂性。用户需要根据所选的环绕声布局标准,如经典的5.1、7.1,或是沉浸式音频时代主流的5.1.2、7.1.4等格式,将每一个音箱精确地安装在房间的指定位置。这不仅对安装空间的大小和房间布局有一定要求,更是一项需要细致规划的工程。例如,环绕音箱需要被精准地安放在听音位的两侧或后方,而天空声道音箱则可能需要在墙壁高处甚至天花板上钻孔安装,这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布线规划是环绕声系统构建中另一项浩大的工程。每个无源音箱都需要一根独立的音箱线连接至系统的“神经中枢”,家庭影院放大器。为了实现整洁美观的视觉效果,用户往往需要预先进行周密的布线规划,甚至在房屋装修阶段就预埋好穿线管道,实现完全隐藏式的走线。
此外,环绕声系统的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市场上存在着需要搭配外部功放的被动式无源音箱(最为常见),内置功放、插电即用的主动式有源音箱,以及近年兴起的、通过特定无线协议(如WiSA)连接的无线音箱系统。其中,最主流的被动式系统,其构建成本不仅包含了所有音箱和低音炮,还必须计入一台性能匹配的家庭影院放大器,这使得其整体投资门槛和构建的复杂度远高于绝大多数Soundbar。
追根溯源,Soundbar的诞生初衷,正是为了消解传统环绕声系统在安装构建上的重重壁垒。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们熟知的多声道Soundbar并非是近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即1998年由Altec Lansing公司推出的“Voice of the Digital Theatre”(ADA106)。这款产品在当时已具备将多声道整合于一体的设计理念,但在CRT电视仍是主流、市场对“音画合一”美学追求尚不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并未获得理想的市场反响。真正的转折点伴随着平板电视的普及而来。电视机身愈发纤薄,牺牲了内置扬声器的发声空间,导致音质普遍孱弱,这为Soundbar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以Dolby Atmos为代表的沉浸式音频技术日趋成熟,并被先进的数字处理芯片成功地应用到Soundbar产品中。通过虚拟环绕声、波束成形等尖端技术,现代高端Soundbar所呈现的声场包围感和声音定位感越来越令人信服,使其近年来赢得了大量影音爱好者以及普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家庭影音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声音表现和环绕效果的不同
Soundbar与环绕声音箱系统的差异性2
对于Soundbar与环绕声音箱系统讨论度最高的热点,相信莫过于两者声音表现的差异性。究竟这两种不同的环绕声音箱形式在声音的表现上究竟有怎样的特点,这就得从两者呈现环绕声场的两种核心原理说起。
依靠算法,以虚拟心理声学为中心的Soundbar
首先,Soundbar依靠的是虚拟心理声学的方式来让大脑构建环绕声场。一般来说,中低端的Soundbar,往往只是内置两声道的扬声器单元,再加上一个无线低音炮,实际上属于2.1声道的音箱系统。这类Soundbar的核心技术是虚拟环绕声。它并非通过在听者周围设置物理喇叭来营造环绕感,而是依赖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 (DSP) 芯片,运用心理声学原理来在大脑中形成环绕声场。通过精确控制不同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差、相位差和频率响应,Soundbar能够“欺骗”大脑,让聆听者误以为声音来自侧方甚至后方。定位中高端市场的Soundbar,则多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利用内置的多个扬声器单元阵列,将特定的声音束精准地投射到房间的墙面和天花上,再通过反射声营造出环绕感和高度感。这是一种高度依赖算法和房间声学环境的“模拟声场”艺术,其效果上限取决于算法的先进程度、扬声器单元的数量与角度,以及房间的规整程度。
一个声道一个音箱,基于物理定位的环绕声音箱系统
与此相对,环绕声音箱系统,如5.1、7.1或更复杂的7.1.4系统,属于物理离散的形式,也就是每个声道独立使用一个音箱。环绕声音箱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声道,包括前左、中置、前右、左环绕、右环绕、后环绕、天空声道等,都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音箱负责。当直升机从画面左后方飞到右前方时,声音信号会真实地从后方的环绕音箱,平滑地过渡到前方的音箱。这种基于物理定位的环绕声,提供了精准和清晰的声音对象定位和移动轨迹。它不需要复杂的算法去模拟,而是忠实地还原了音轨中每个声道的原始信息,带来的是毫无妥协的“物理”真实感。
Soundbar和环绕声音箱系统的差异性分析
既然Soundbar和环绕声音箱系统在实现了环绕声场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那实际真实聆听的声音表现自然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一点,不管是Soundbar,还是环绕声音箱系统发出来的声音,我们在使用空间当中所听到的不只是两者所发出的直达声,也有很大一部份是空间的反射声。这就是说,想要获得良好的环绕声场和声音细节,还与聆听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Soundbar和环绕声音箱系统在声音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声场宽度与纵深感,二是声音分离度与清晰度,三是态范围与低频下潜。
在声场宽度与纵深感方面,Soundbar 的声场宽度受其物理长度的限制,内置的扬声器单元的分离度不一定能够达到各种推荐标准,即便通过算法扩展,声音也主要集中在电视前方的区域,难以营造出真正包裹听者的宽阔声场,其“皇帝位”或者说最佳聆听区域通常也较为狭窄,真正的好声音位置并不多。环绕声音箱系统 由于各个音箱在物理空间中被拉开,能够轻易构建一个覆盖整个聆听区域的、宽广且深邃的声场。听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三维的“声音气球”之中,前后左右甚至上下的声音层次分明,包围感和临场感无与伦比。
在声音分离度与清晰度方面,Soundbar 将多个声道集成在狭小的箱体内,即便有独立的驱动单元,也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声音串扰,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动态宏大的场景时,不同声道的声音可能会略显混杂,控制力不够。不过,较新一代的Soundbar通常会特别优化中置声道,以确保人声对白的清晰度。环绕声音箱系统的优势在方面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中置音箱确保了对白如水晶般清晰,始终牢牢锁定在屏幕中央,同时也进一步扩宽的皇帝位的区域,可以满足多人聆听需求。二各个环绕音箱各司其职,无论是子弹出膛的呼啸、雨滴从不同方向落下的细节,还是背景环境的微妙氛围,都能被清晰地分离和呈现,细节纤毫毕现。
在动态范围和低频方面,受限于箱体容积和单元尺寸,Soundbar 的动态范围通常并不算突出。虽然多数配有无线低音炮来弥补低频,但其低音炮的量感和下潜深度,往往难以与传统环绕系统中更大尺寸、更大功率的独立低音炮相抗衡。在表现爆炸、撞击等震撼场面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环绕声音箱系统,通常搭配性能强劲的家庭影院放大器,能为各个独立音箱提供充沛的驱动力。更大的箱体和单元尺寸使其能够轻松驾驭巨大的动态变化,从最微弱的耳语到雷霆万钧的爆破,都能从容应对。另外系统配备一个或多个独立低音炮,则能带来深沉、有力且富有弹性的低频冲击,这是营造影院级震撼感的关键。
总而言之,Soundbar 是一个在空间、便利性和音质之间取得巧妙平衡的产物。它为那些居住空间有限、不希望被繁杂线材困扰、但又渴望获得远超电视音质体验的用户,提供了优雅且高效的解决方案。高端Soundbar通过引入无线后环绕和向上发声的扬声器单元,也在努力弥补与传统环绕声音箱系统在真实环绕感上的差距。而环绕声音箱系统则能够带来更好的声音表现和环绕声场效果。
扩展性和升级空间的不同
Soundbar与环绕声音箱系统的差异性3
选择 Soundbar还是环绕声音箱系统,除了考量安装的便捷性和声音表现的差异外,系统的扩展性与未来的升级空间,是另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新手忽视的考量维度。这不仅关乎到一次性投入的价值,更直接影响到用户长期影音体验的提升潜力。
高度集成化、即插即用
Soundbar的设计初衷
Soundbar的设计理念,提供的是一种高度集成化、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这种一体化的整体音响系统,在带来无与伦比的安装便利性的同时,也天然地限制了其未来的扩展性和升级空间。首先,从声道扩展来看,绝大多数Soundbar都属于“封闭式”系统。Soundbar主要集成了前置三个声道的扬声器,部分中高端型号还会内置更多声道的扬声器,主要通过数字处理算法的方式来呈现出环绕感和空间感。虽然说,大部分的Soundbar都可以选配无线后环绕音箱和无线低音炮,从而实现更接近物理环绕声的体验,但这种扩展往往是特定且有限的。例如,一款原本设计为 3.1 声道的 Soundbar,通常无法自行添加额外的顶部声道,用于 Dolby Atmos 或 DTS:X的天空通道的音箱,即便它支持这些沉浸式音频格式,也多是通过向上发声单元或虚拟技术实现。用户无法像传统系统那样,随心所欲地从 5.1 升级到 7.1,再升级到 5.1.2 或 7.1.4,每一个额外的声道都需要 Soundbar 系统本身预留对应的无线传输或处理能力,而这通常是固定且不可改变的。
其次,在系统内各个部分的升级方面,Soundbar的限制更为明显。它的功放、解码器和扬声器是紧密集成在一起的,这意味着用户无法单独更换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来提升性能。例如,如果你对 Soundbar 的低音炮表现不满意,通常也只能更换为原厂兼容的特定型号,而非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第三方低音炮。同样,如果你想升级功放以获得更强劲的推力或更先进的音频解码能力,或是更换扬声器以追求更高的音质细节,这在 Soundbar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一旦Soundbar的某一性能过时或内部零件损坏,唯一的选择往往是整体更换新的Soundbar系统。这使得Soundbar成为一种“黑箱”式的解决方案,其内部技术细节和性能上限在出厂时便已锁定。
尽管近年来部分高端Soundbar尝试引入模块化设计,例如可拆卸的无线后环绕,或通过固件升级带来新功能等等,但其本质仍是在预设框架内的有限扩展,与传统环绕声音箱系统的自由度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追求“一步到位”或“满足当前需求”的用户来说,Soundbar 的这种固定性是其便捷性的代价;但对于有长期升级计划或对特定组件有偏好的用户,则可能成为一个显著的短板。
模块化、可定制化
环绕声音箱系统留给玩家更大的空间
与Soundbar的一体化思路截然相反,环绕声音箱系统就属于模块化、可定制化的思路。这种分离式的组件构成,为其带来了Soundbar望尘莫及的卓越扩展性与几乎无限的升级潜力。首先,在声道扩展方面,环绕音箱系统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它以一台家庭影院放大器为核心。家庭影院放大器通常内置了多个声道的功放模块和音频解码处理芯片,并预留了大量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空间大小和对沉浸感的需求,从基础的 5.1起步,逐步扩展到7.1、9.1,乃至支持 Dolby Atmos 和 DTS:X 的 5.1.2、7.1.4 或更复杂的 9.1.4 甚至 7.4.6 等配置。每一次升级都只需增加相应的独立音箱和必要的线材,并将它们连接到家庭影院放大器预留的声道输出接口即可。这种“添砖加瓦”式的扩展方式,让用户可以循序渐进地构建理想的影音系统。其次,在系统各个部分的升级方面,环绕音箱系统的优势更是 Soundbar 无法比拟的。系统中的每一个独立部分,包括前置主音箱、中置音箱、环绕音箱、定制音箱,以及低音炮,都可以单独进行升级或替换。而且所搭配的家庭影院放大器也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更换。此外,由于环绕音箱系统的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当某一个组件出现故障时,用户也只需更换该组件,而非整个系统报废,从而降低了维修和维护成本。
总的来说,Soundbar和环绕音箱系统在扩展性和升级空间上的差异,体现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Soundbar是一种“一体化、省心、当下即用”的解决方案。它极大地简化了家庭影院的构建难度,让更多普通用户能够轻松享受到比电视内置音质好得多的影音体验。它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便利性和精简的占地面积,但其扩展和升级能力相对有限,更适合那些追求简洁、不希望在未来进行复杂升级的用户。而环绕音箱系统则代表着“模块化、深度定制、面向未来”的理念。它为用户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声道扩展和系统升级潜力,让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的增长,循序渐进地提升影音系统的性能和沉浸感。尽管其初期投入、安装复杂度和布线要求更高,但对于那些对音质有极致追求、享受DIY乐趣、并希望在未来能够持续迭代升级的影音爱好者而言,环绕音箱系统无疑是提供最深层次、最持久影音体验的终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