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的慕尼黑音响展上,哈曼展示了JBL SUMMIT巅峰系列的3款新品:SUMMIT MAKALU、SUMMIT PUMORI和SUMMIT AMA。它们与此前广为人知的Project Everest、K2等经典型号,共同构成了JBL完整的“旗舰家族”。10月中旬,我来到哈曼位于上海苏河湾的展厅,试听全新SUMMIT巅峰系列中唯一的书架音箱——JBL SUMMIT AMA。
旗舰新篇:以喜马拉雅山峰命名的新SUMMIT巅峰系列
JBL以“世界高峰”为音箱命名并非首次。例如Project Everest DD6700中的“Everest”,即珠穆朗玛峰(又称“圣母峰”)。如今的SUMMIT,既是物理意义上的“顶峰”,又隐喻“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内涵不言自明。
左起:SUMMIT MAKALU、SUMMIT PUMORI和SUMMIT AMA
三款JBL SUMMIT巅峰系列新品,都以喜马拉雅山脉中不同的山峰来命名。
3分频、搭载12英寸低音JBL的SUMMIT MAKALU,是其中“老大”,对应现实中攀登难度极高的世界第5峰Makalu(马卡鲁峰)。
3分频、搭载10英寸低音的JBL SUMMIT PUMORI次之。PUMORI(普莫里峰)在夏尔巴语中意为“未婚女儿”,与“世界之母”珠穆朗玛峰形成绝妙拟人关系,且以“相对容易接近”闻名,似乎暗示她在Hi-End世界里,相对更具亲和力。
JBL SUMMIT AMA是唯一的书架音箱,取名自AMA DABLAM(阿玛达布拉姆峰)。它被誉为“世界最美山峰”之一,延伸的山脊似母亲(AMA)张开的双臂,悬挂的冰川宛若项链(DABLAM)。近距离观察SUMMIT AMA,也呼应了这一意象,优雅与贵气,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典雅外观:如工艺品般的箱体设计
AMA DABLAM被称为珠峰徒步路线上最耀眼的地标,JBL SUMMIT AMA同样在外观上令人惊艳。以“高端雅致”来形容JBL SUMMIT AMA绝非溢美之辞,你可以直接将其视为工艺品。漆面打磨相当精细,光可鉴人。弧形箱体线条流畅,浑然一体。从顶部往下窥视,边缘虽说也有棱角,但接触面平滑自然。要做到如此级别的饰面处理,技术、工艺和耐心(功夫)缺一不可。
弧形箱体线条流畅,接触面平滑自然
单元安装与接缝处理,堪称“天衣无缝”,不见任何螺丝与紧固件,整体观感浑然天成。对音箱设计/生产稍有了解,就会明白这当中蕴含了怎样的奇思妙想,又对制作工艺和施工的复杂程度带来多大挑战。
在SUMMIT AMA身上,你可以看到某种“反差”。她有着如奢侈品般的华贵,又极为低调。无论是眼前高光乌木皮搭配金色饰面的,还是另一款高光黑钢琴漆搭配铂金饰面的,都体现出“不显山不露水”的永恒美感。
核心技术:专利单元与MultiCap分频设计
2路2单元、后置低音反射结构的JBL SUMMIT AMA,搭载了JBL多项专利技术。
JBL专利的D2815K高音
D2815K高音,包括1.5英寸(38mm)双振膜、双磁钢压缩驱动单元,结合大型Sonoglass HDI波导,是JBL知名的号角高音结构。中低音为8英寸压铸框架单元,使用多达3层的混合碳纤维复合振膜(HC4)。这同样是JBL的专利配方,其中振膜内外两层,为碳纤维与纯木浆材料制作,中间夹层则是闭孔泡沫芯。这种复合结构,在保有恰当刚性的同时,还能确保整体质量(重量,即既要易于驱动又要有足够韧性)的可控,进而实现高输出、低失真且具备高功率承载能力的特性。
8英寸、混合碳纤维复合振膜中低音
独有的双线分音/双功放横杆
MultiCap的分频网络,是SUMMIT AMA的又一看点。
先说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原厂以较多数量的小型电容,取代传统大型电容,通过降低ESR(等效串联电阻)以减少机械运动中的能量损耗,目的是要确保传输到喇叭单元中的信号更强,有更高的功率承载,带来更好的动态表现、超低的失真以及卓越的清晰度。
至于“看得见”,甚至让人刮目相看的,则是其独特的Bi-Wire/Bi-Amp(双线分音或双功放驱动)设计。连接彼此的,并非传统跳线或金属棒,而是位于喇叭接线柱上方,弧形、以金属与屏蔽材料打造的横杆——不仅视觉上高级了许多,操作时也更有仪式感。还省去旋开或紧固接线柱这样相对繁琐的过程。
精工结构:箱体设计与物理优化
位于箱体正中位置的SUMMIT山峰标志
JBL SUMMIT AMA “三围尺寸”为W308×H476.3×D336mm(机身,不含脚架),重约26.3kg(脚架则为20.1kg)。原来,它的箱体内部采取偏移式多重支撑结构,确保了音箱重心的稳固,消除不必要谐振和抑制箱内驻波。对音箱来说,传统物理定律如今依然是有效的。在原配脚架下方,有JBL定制的隔震脚钉。它能有效抑制振动,实现声学解耦,从而提升低频的紧实度、出色的音场表现以及清晰、空间感强烈的三维结像。
底部有定制的隔震脚钉
精准音场与均衡三频
试听搭配,使用了ARCAM旗舰流媒体合并功放SA45。ARCAM是为数不多专注G类放大的Hi-Fi品牌,其在低输出时音质表现接近A类,大动态输出时又如AB类般强劲,兼顾音色和对功率的需索。同时,ARCAM SA45具备完整输入/输出端口,内部实现全平衡传输与放大,更集成了丰富的流媒体功能。从Hi-Fi属性、功能配置到对流媒体的支持,可以说是一款表现全面的Hi-Fi功放。下载ARCAM RADIA App后,我们直接调用流媒体应用、以AirPlay2进行音乐推送,或是读取店里NAS中的音乐,十分方便。
ARCAM SA45,180W/每声道(8Ω负载)
实际试听,我们将JBL SUMMIT AMA向两侧适度拓展摆位,轻松营造出立体而开阔的音场。无需刻意内凹角度,即可获得清晰的声像聚焦与拓展的“皇帝位”——即使在聆听区左右移动,听感变化也微乎其微。
以192kHz/24bit规格的《Hotel California (2013 Remaster)》开场,JBL SUMMIT AMA为这段经典旋律注入更多细节。吉他与贝斯的定位精准分明,人声饱满且更具亲和力。鼓点冲击与低频量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适度压迫感,又保持迅速响应与弹性,整体张弛有度。
后置低音反射式设计
试听现场
黑色钢琴漆搭配铂金饰面的SUMMIT AMA
高光乌木皮搭配金色饰面的SUMMIT AMA
演绎Hans Zimmer《Dune/沙丘》电影原声时,JBL SUMMIT AMA的表现超出预期。音乐一起,便自然呈现宽阔而具深度的音场,不仅横向展开充分,纵深层次亦十分出色。聆听者仿佛瞬间置身于三维声场中央,沉浸感十足。个人认为,JBL SUMMIT AMA在追求三频均衡的同时,对高频作了适度修饰,令乐器泛音更为鲜活灵动,更贴合现代Hi-Fi的审美取向。
至于前端,现场陈列了ARCAM CDS50和JBL TT350黑胶唱盘,它们与系统整体构成了相得益彰的搭配选择。当然,对于发烧友来说,他们肯定还能找到更丰富的组合选择。
总结
JBL 是一个在音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不可磨灭印记的品牌,历经世事变迁与岁月磨砺,依然能够持续推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之作。JBL SUMMIT AMA的全面性,在不同类型音乐的试听中得以验证——人声饱满亲和,爵士乐层次分明,管乐泛音鲜活生动。现代消费群体对音响的要求日益提高,既追求出众音效,亦看重令人惊艳、富有质感的外观设计,JBL SUMMIT AMA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不仅是尖端声学技术的结晶,更是艺术表达与实用价值的和谐统一。对于追求卓越聆听体验的用户而言,JBL SUMMIT AMA 无疑是一款能够承载音乐情感、回归聆听本质的登峰造极之作。






